关于创建营造天地开源社区的建议

创建营造天地开源社区想法起源于我自身的工作经历以及营造天地古建筑论坛www.yingzao.net,该论坛是2004年11月由程宇创办的公益性质的论坛,也是互联网上首个古建行业论坛。

2012年3月19日域名通过审核获得了备案许可。

“开源”指代一些人们可以自由修改和分享的事物。 这个术语在软件发展的背景下起源,指示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创建计算机程序。在今天,“开源”这个词指向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价值观——我们称之为“开源方式”。比如开源的项目、开源的产品、积极开放的态度、交流与协作、透明化和面向社区的开发原则。原文链接: https://opensource.com/resources/what-open-source

虽然“开源”起源于软件行业,但是今天的开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软件行业,同时也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名词,而是成为一种全新的思路、模式和生态。开源代表着开放、共享、协同,它正在驱动创新的步伐,也正在给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摘自《大数据技术体系与开源生态》

在历史上营造这个词有两个闪光点,一个是营造法式,一个是营造学社,我认为这两次闪光都和信息的开源有着一定关系。

营造法式是宋代统治者为了管理和控制投资做到关防有度,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对营造业的分类、制度、模型、图样、数据等内容进行了一次开源。我称为营造开源1.0。
中国营造学社则是以科学方式方法对现存传统建筑和营造技艺进行了逆向研究,将研究成果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面向世界进行开源。我称为营造开源2.0。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营造行业的技艺传承难以为继,传统的斗栱、榫卯、彩画、木装修、叠石等匠人会干,设计师不会设计,全行业都在用方案图指导施工,地域和门派自我封闭。会做事的人又缺少规范标准的制定能力和话语权,导致市场不了解,价值得不到认可,既得利益者通过某种壁垒阻碍行业发展。古建行业标准只体现了清代官式做法,或者局部地区的清末部分门派做法。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按此标准实施可能破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门派的历史信息,起不到保护的作用。现阶段也没有组织能编制出适合全国大部分文物保护项目的规范和标准,只能有概念性的导则。并且标准化的方式适合解决工业时代的问题,并不能解决文物保护所面临的多元化问题。通过制定标准、发布政令和发表研究成果的方式已经难以解决现存问题。

当今的商业环境、研究成果、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时代给我们一个机会,帮助营造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开放、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入营造开源3.0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 营造法式 》晦涩难懂,营造行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自我封闭导致行业生存和发展收到很大影响。很多人喜欢向往这一行业,但是难以入门。很多行业信息由于保密已经消失,很多信息是属于全行业的却被据为私有。很多信息就像开源代码,早已业内熟知,但是确难以被其他行业认知和使用。我希望像开源软件源代码一样,对营造行业进行开源。让营造行业有更好的发展,创造营造行业新的历史。营造行业是一个需要全过程、高效率、多人协作的行业,不开源单机软件曾经为行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如今已经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时代,由于不开源的单机版软件占领市场,导致互联网上没有建筑行业大数据,让行业错过一个时代,让万物互联成本变得难以接受,让自动驾驶如盲人摸象,让从业者还在用单机软件孤独的熬夜画图。我相信开源的互联网社区一定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万物互联、自动驾驶、国际合作方面的进步。
围绕营造行业的研究、传承、生存、发展始终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从世界的角度和现有的经验看开源似乎是完成历史使命的最佳途径。
基于互联网的开源可以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研究营造行业和营造技艺。互联网取代传统纸质媒体,不用印制法令和会刊,更方便的传播和传承。开源让这个行业更有生命力,可以更好的为影视、游戏、文创、地产、文旅等行业服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希望营造开源社区成为一个开源的、协作的、国际化的互联网社区,让营造的整个过程可以基于互联网协作、BIM技术、虚拟现实,营造一个开源、互联、协作的学习、工作、娱乐新天地。

1、建议成立营造开源基金会。对营造法式、技艺,营造行业行业历史、地域特征、传承、规矩、门派、模型、数据等多种信息,进行多语种的开源。用多种体例还原行业历史。

2、建议建立的托管平台,开源辅助设计软件、几何造型引擎、模型、模块、构件、宣言、图集、规范、标准、图样、产品、定额、含量库。

3、建议创造一个开源的、支持建筑信息模型的、互联网虚拟辅助设计空间,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的创造和使用建筑信息模型,让这一过程可协作、可管理、可共享,在虚拟空间中可学习、可工作、可娱乐。 进行多空间的开源、协作,不要像单机软件一个人熬夜盖房子。

4、建议在营造开源社区网站,对当下的营造行业创新发展进行开源,BIM、装配式、文创、民宿、地产、园林、影视、游戏等。进行多行业的开源。

5、建议在营造开源社区网站,介绍营造行业的大师、匠人、专家、学者、志愿者、从业者,木场、工作室、民间组织、学校、公司、公益组织、基金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行的人和事。

6、建立开源基金会、开源协议、开源项目、开源代码托管平台。

开源和标准化孰轻孰重?实现恰到好处的标准化

SDNLAB君  18-01-08  曾几何时,标准是我们的朋友,提供了业界所能接受的蓝图,用于构建可靠的可互操作的同构基础设施。随着数字化创新速度的提高,标准已经逐渐没落。今天无数的软件应用程序是由无数的开发人员创建的,一度是实现互操作的关键——标准,在这一领域未能成功找到自己的定位。

虽然创新的速度加快了,但是新技术的应用却没有。很多组织采用了新的技术,但没有从旧的基础设施模式中完全转换到新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孤岛。有些与之不同的是因为它们所使用的标称语言:Java,Python,Ruby,Go等。使用不同的云基础设施管理平台:vSphere,OpenStack,AWS,Azure,Google等等。计算范例的不同:容器、虚拟机、裸机等等。更糟糕的是,这些技术孤岛使得简单的操作问题变得复杂,例如运行某个应用程序需要多少成本,运行哪些应用程序以及如何运行。

排列的数量是压倒性的,并且对于不同的使用情况和商业目的而言各自具有优点和缺点,不幸的是,使用标准作为一揽子方式来驱动跨平台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在目前变化如此之快的环境中无法正常工作。

例如,电信行业是非常标准化的。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多个工作组来为电信栈的特定元素制定标准。最值得注意的是ETSI、MEF和TMForum。这种方式面临的挑战是项目的碎片化,互操作性的缺失促使我们找到一种方式来实现端到端一致的标准,即所有层面都是一致的。

随着电信应用组合变得更加多样化,运营商无法通过购买单个厂商的交钥匙解决方案来应对所有问题,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厂商或一个解决方案能够覆盖所有的用例。因此,互操作性的缺失正在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幸运的是,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开源项目(penStack,NoSQL,Docker,Kubernetes,ONAP)的涌现,这些开源项目正在逐渐取代标准组织的地位,并且正在形成新的电信网络栈。开源软件为电信行业提供了除标准之外的更灵活的选择,其采用量成为了衡量成功的主要标准。

以企业为例,企业直到10年前才被标准驱动(如SQL,OMG,Java EE)。今天企业由标准机构建立的标准正在被开源项目所取代,这些开源项目由于被广泛采用而被视为实际的标准。

开源标准有很多积极的属性。首先,这个过程比较民主,因为每个开发者都可以参与和贡献。其次,政治影响力的最小化。最后,这个过程更加灵活并能够快速创新,且没有必要达成完全的共识也能取得进展。此外,机关规范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虽然也不能够确保兼容性,但是代码是唯一的依赖标准,且能够通过定义来确保互操作性。

但是开源标准并非没有挑战,通常不同开源项目之间的互操作性很小,这就形成了新的技术孤岛。OpenStack基金会执行董事Jonathan Bryce在2017年悉尼OpenStack峰会上表示,今天开源项目最大的问题不是创新而是一体化。

SDxCentral最新的2017年开源网络报告中阐述了开源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对于以软件为中心的解决方案而言,传统的瀑布式模式作用有限,尤其是当更新周期持续缩短时,系统被设计为适应不同的环境。需要更多的迭代声明周期,将规范与实现相结合,并加速整个流程,尽管需要彻底改变,但最终目标仍然是一样的:多厂商互操作性。

如何找到一个能够同时兼具开源和标准的媒介,以确保整合和最终的可扩展性?

开源应该推动标准,而不是取代标准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比较下标准驱动和开源驱动两种方式。

标准驱动:ETSI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行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定义了一个关于NFV系统的共同架构,并创建了一个共同的分类。然而,声称支持这种体系架构的实际产品却彼此大不相同,即便这些产品都声称支持ETSI,产品之间也没有真正实现兼容性或互操作性。

开源驱动:ONAP正在采取不同的方式,使用开源方式作为领导通用标准的工具。ONAP首先采用开源运营商的观点来定义架构,现在正在从不同的标准机构采用不同的相关部分,并将之整合到架构中。间接地促使不同的标准机构加强合作,这些机构现在正在与ONAP保持一致。

两者相比,我们可以看到ONAP的范围与ETSI之间的差异,ONAP涵盖了ETSI的有限的端到端体系架构。

定义“恰到好处”的标准

标准应该关注各种开源项目或云计算基础设施之间的互操作性,而不是实施。我们仍然需要标准,但标准的范围需要从定义底层架构,通过低级的详细规范转移到“恰到好处”的标准,以确保不需要符合相同标准或API的项目之间的互操作性。

我们还应该允许已经使用的标准或架构之间的集成和和操作性,而不是试图不断寻找新的标准。 IT行业需要摆脱定义每个部分的实施细节,以定义一个“恰到好处”的标准,以允许该行业在子系统实现互操作。因此,我们不必处理如何产生虚拟机或配置特定的网络设备,而是关注系统和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性。在这种模式下,标准最重要的作用不是避免锁定,而是提供更高程度的抽象以实现足够的互操作性,从而实现规模自动化。

“恰到好处”的标准关注: 互操作性,而不是标准化的实施 抽象的需求,并满足灵活性(符合相同的API是不需要的) 最大限度地减少差异,并提供一个一致性的架构来实现差异性,而不是试图掩盖差异性 TOSCA项目提供了几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恰到好处的标准付诸行动。TOSCA提供了一个相当松散的耦合建模,可以很容易扩展,以适应特定的项目需求。

示例1:多云互操作性。TOSCA能够实现互操作性,而不影响最小公分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需求的定义标准化,但要保持供应的实施,这为给定需求和满足该需求的各种资源之间的互操作性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而不必强迫这些资源符合相同的API作为先决条件。

示例2:TOSCA/YANG。TOSCA是在云环境中处理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的规范,YANG是通常用于定义网络设备配置的规范。不要试图扩展TOSCA或YANG来涵盖其他语言所缺失的部分,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它们彼此独立。我们可以使用TOSCA来创建应用程序并管理其生命周期,并使用YANG来配置实际的设备,实现两全其美。

示例3:服务链。TOSCA支持在不同环境(例如Azure和OpenStack)上运行的网络服务以及不同的编排引擎(ONAP和Azure ARM)之间的互操作性。例如,在最近的一个项目中,我们在OpenStack上启动了两个Fortigate-one实例,另一个在Azure上启动。我们通过一个共同的TOSCA模型将这两个实例粘在一起,通过Cloudify在这两个服务之间创建了一个服务链。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软件创新科研带来很多优势,但是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消除孤岛,防止形成新的孤岛,创造更高的互操作性,以及简化操作的复杂性。上述的例子表明,通过采用标准的程序化方式,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实现这种互操作性。

标准化与开源,左?右?

贾悦斌 ⋅ 2019-03-10发布 

标准化 开源 本文写一些我对开源与标准的思考。 参考文章中“专访余晓晖: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 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表后,胡院长强烈推荐,并说,“可惜没有提到开源”。我认为,没有提到开源是跟目前国内的整体形势息息相关。 目前国内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大都是靠政府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制造业被动接受的这样一个状态。而其中,标准的制定就是主要靠政府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或者说行业内大型企业)来做的,院长的《不做标准的标准化战略构想及实践》一文中,详细讲解了标准化的目的。目前,工业互联网行业整体形势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发布标准来让“工业”实现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的鸡蛋从外面开始打破的。就像院长所说,比较偏“左”。 而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通过外力标准化来实现形形色色的制造企业达成标准,是不是有些过于理想化?或许,《不做标准的标准化战略构想及实践》一文中所说“工业4.0研究院一直奉行不做标准的标准化战略,通过不参与工业4.0及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标准,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推行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把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技术开放给同行业企业”才最符合实际的,才是“摸着石头过河”最接地气的,最能到达对岸的石头。 而开源,则是希望给予鸡蛋以能量,从内部打破,是真正的站在中小企业角度来考虑。这个就是典型的自我突破,自我赋能,从企业内部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来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功。假设,第四次工业革命真的实现之后,哪一个制造业出现问题了,都仍然需要平台服务人员去解决,这绝不是最终的制造业企业形态,我认为的最终的生态,一定是企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这个,是需要企业家思想的突破和工程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非三年五载不能达成。所以,院长的“开源工业互联网”比较偏“右”,也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 只是,按照目前的资源和力量对比,“开源”是鹤立鸡群,显得如此单薄,从文章《工业互联网开源工作推进的一些想法》中可以看到,胡院长第一条就提到“重商主义风气不利于开源工作”,鸡蛋从外面打很有可能会碎掉,急功近利的做法目前充斥在整个行业当中。 那么,“开源”应该怎么办?掌握真理的少数“开源”人就这样被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淹没吗? 不,具体专业回答可以参照文章“工业互联网开源工作推进的一些想法”,其中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回答了。那从我的角度看,“开源”还是要加快发出自己声音的脚步了,从企业家、工程师两大群体来发力,通过举办形形色色的活动来增强,最起码,从意识上引导“开源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形成。 “开源”,真的要加快脚步了。

论开源文化(一) 唐永忠

研究开源文化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这里深入讨论“开源文化”,原因在于三点: 第1:没有对开源文化的深入研究,开源文化的建设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第2:没有开源文化的建设,开源社区就只能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兴趣共同体; 第3:只能作为简单兴趣共同体的开源社区,难以真正发展成为与软件开发企业相抗衡的软件开发组织。  

1  “开源”的含义 本文所研究的“开源文化”,特指“开源社区”健康发展所需要的的文化;而“开源社区”(Open Source Community)更准确的名称是“开源软件社区”(Open Source Software Community);而“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则是“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简称。因此,要想诠释“开源文化”,必须先解释什么是“开源社区”;而要想解释“开源社区”,就必须先解释什么是“开源软件”;而要想解释“开源软件”,就必须先解释什么是“源代码”(Source Code)。  

1.1  “源代码”释义 源代码,也称源程序,是指人类可以读懂的计算机语言指令。之所以被称为“源代码”,在于2点: (1)目标代码之源。电子计算机只能读懂以机器语言表达出来的目标代码,它读不懂源代码。但人们直接通过机器语言编写目标代码,既不符合人的语言习惯,也十分低效。因此,人们通过近似于日常语言的高级语言来编写源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中的编译器,源代码就可以转换为电子计算机可以读懂的目标代码。这样做,既符合人运用语言的习惯,也更为高效。从这一点来说,源代码是相应的目标代码的源。 (2)后续相关软件代码的源。对于程序员来说,看到1款软件的源代码,就能够读懂软件设计者关于这款软件的设计构思,而如果读懂了1款软件的源代码,在理论上讲,就可以在其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的后续软件。从这一点来说,1款软件的工作代码是后续软件工作代码的源。 在某种意义上讲,开源软件才是软件产业的本源。1969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Ken Thompson编写了UINX的第一个版本,这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整个七十年代,它都在免费传播,从而迅速成为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很流行的系统。UINX是人类第1个用高级语言(C语言)编写并有较高的运行效率的系统,是使用源代码的软件的先驱,也是开源软件的先驱 虽然开源软件是软件产业的本源,但是,今天的软件产业的主流却不是开源软件,而是“私有软件”(Proprietary Software)。因此,研究开源软件,就不得不谈及私有软件。

1.2  “私有软件”释义 1976年2月3日,这是一个人类计算机软件产业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Bill Gates发表了著名的《Open Letter to Hobbyists》(致电脑业余爱好者的一封公开信),在这封公开信中,Bill Gates明确提出软件应该具有“CopyRight”(版权)。这封公开信奠定了软件产品“CopyRight”的理论基础,也促使私有软件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主流。 “Copy Right”理念的提出,必然导致源代码被彻底被封闭起来,这是因为3点: 1)不封闭源代码,必然导致一些非本软件开发企业的程序员以免费方式获得源代码,并以此无偿使用这款软件来获利,而该软件开发企业难以收回开发成本; 2)不封闭源代码,一旦非本软件开发企业的程序员读懂了这款软件的源代码,他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的延伸软件,而这些后续软件必然与本软件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后续软件产生竞争,这将严重损害本软件开发企业的利益; 3)即使本软件开发企业并不准备自行开发后续软件,其他程序员开发的后续软件的“Copy Right”也存在着难以合理界定的难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私有软件就是闭源软件。 客观地讲,Bill Gates的“Copy Right”理念以及私有软件的兴起,对于推动软件产业的兴旺功不可没。 但是,Microsoft等私有软件厂商对于软件市场的垄断,引发了用户和广大软件开发者的强烈不满,兴起了反对私有软件理念的运动,开源软件就是这种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兴起的私有软件运动,是自由软件运动(Free Software Movement),它是开源软件运动的先河,因此,在诠释开源软件之前,应该先介绍一下自由软件。

1.3  “自由软件”释义 1983年,MIT的Richard Stallman 开始倡导自由软件运动。1985年,Stallman等人创建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简称FSF)。 Stallman提出了与“Copy Right”理念针锋相对的“Copy Left”(许可复制权)理念,其表现形式是GPL,即公共许可证(General Pubic License)。 按照Stallman的了解,自由软件应该是具有如下4大自由的软件: 1)自由之0:出于任何目的运行该软件的自由; 2)自由之1:有研究该软件如何运行并加以改进使之更符合自己需要的自由; 3)自由之2:有重新发布以帮助邻里的自由; 4)自由之3:有改善程序,公布改进方案(和通常的修订版)以推动整个社区利益的自由。 1991年,Linus Torvalds开发出Linux,并接受“Copy Left”理念,使得自由软件运动有了自己可以与Microsoft的Windows相抗衡的操作系统。自由软件运动初战成功。 但是,自由软件运动关于自由的追求,毕竟和现实的商业氛围格格不入,带有着过于理想化的色彩。这种反商业的信条,让一些本来也反对私有软件的人士对自由软件敬而远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原有自由软件运动人士,如Eric Raymond,开始尝试将理想的自由软件与现实的商业氛围进行某种衔接,这就是本文所涉及的开源软件运动。

1.4  “开源软件”释义 1998年2月,Eric Raymond等人正式创立“Open Source Software”(开源软件)这一名称,并组建了开放源代码(软件)创始组织(Open Source Initiative Association,简称OSI)。 OSI曾给出了开源软件的标准定义。按照OSI的定义,开源软件是指允许任何人使用、拷贝、修改、分发(免费/少许收费)的软件,它必须满足以下6个条件: 1)允许自由地再发布软件; 2)要求程序的源代码是可获得的; 3)可以修改和派生新的软件,并可以重新发布; 4)发布时保持软件源代码的完整性; 5)许可证不对任何个人或群体有歧视,许可证不得歧视任何应用领域; 6)与程序有关的权利必须适用于任何重新发布的程序,不需要得到附加的其它许可证的许可。 用一句话概括,开源软件就是源代码开放且可以自由复制的软件。 开源软件运动超越自由软件运动的地方在于,它既抓住了私有软件的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之踵),即封闭源代码,又可以实现与商业氛围的结合。

1.5  “开源社区”释义 由于以Microsoft为代表的私有软件企业占据着软件产业的主流地位,开源软件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这一创新是由Eric Raymond在1998年提出的,他在被堪称开源软件的(大教堂和市集)中正式提出了“开源社区”模式(Raymond将开源社区形象地比喻为“市集”)。 开源社区是开源软件开发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由所有参与开发和改进可以软件的爱好者所组成的社区。 2002年,Seidel发表了论文(关于C型组织的最初描述),认为开源社区是一种新的组织结构,他将这种新的组织结构命名为“C 型”组织。Seidel认为“C 型”组织有6个基本特征: 1)没有正式的组织边界; 2)追求更高目标的强有力的团队文化; 3)所进行的工作没有物质报酬——免费公布产品的源文件; 4)没有商业秘密——所有的开发工作都是在互联网上公开进行的; 5)联络方式经济有效(通过互联网); 6)在2001年发表论文,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开源社区往往由核心团队、领导者用户、跟随用户、商业企业组成。其中,核心团队居于整个社区的中心,是非制度化的、动态的社群领导者。开源软件的领导者往往具有如下2个特征: 1)领导者都是项目初始代码的开发者或早期的重要贡献者; 2)在软件后期发展中,不一定是重要的贡献者,而是项目管理者,并具有可信的管理者地位。 从上述关于开源社区的分析可以看出,开源社区这种组织有着不同于软件开发企业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就在于,软件开发企业内部的各个员工是基于利益关系而组织在一起的,而开源社区内部的各个成员是基于兴趣而走到一起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软件开发企业是一种利益组织,而开源社区是一种兴趣组织。

1.6  “开放社区”释义 对于开源社区这种软件开发组织,西方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提出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就是“开放社区”, (Free/Open Communities)。 Tzouris在2002年发表了论文(软件自由、开源软件和参与者动机——一项多学科的研究),在这篇论文中,Tzouris首先提出,开源社区应该是“开放社区”,他界定了开放社区的4个基本特征: 1)共享的标准化和原则性的信念:指的是基于共同理解的为软件作贡献的共享的价值理念; 2)共享的因果信念:指的是对因果和报酬结构的共同理解; 3)对合法有效性的共同意见:指的是贡献者对目前问题采用的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具有一致意见; 4)共同政策企业:指的是能够通过为软件提供源代码实现的共同目标。

Reagle在2003年发表了论文,在这篇论文中,Reagle也认为开源社区应该是“开放社区”,他认为“开放社区”应该具有如下5个特征:

1)开放的产品:提供满足开放源代码定义的产品;

2)透明性:可以获得所有的程序、规则、决定和原理;

3)完整性:确保所有的程序和参与者贡献的完整性;

4)不歧视:禁止对个人、团体或与社区活动不相关的特征的歧视,应客观评价个人和建议的优缺点,领导阶层应属于精英分子或建立在民主选举基础上;

5)不干涉:这是开放的关键,如果参与者不同意前几条的标准,他们可以带走自己的产品在他们自己的概念标准下着手自己的工作,不受任何干涉。 1.7  “开放文化”内涵初探 如果仅仅凭借兴趣,开源社区是难以发展壮大起来的,开源社区要想真正发展壮大到可以和巨型软件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就必须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文化,也就是要将开源社区从兴趣组织发展为文化组织。 这一点,前文所提到的Seidel、Tzouris和Reagle这3位学者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Seidel认为“C 型”组织应该“追求更高目标的强有力的团队文化(‘C 型’组织的第2个特征)”。 Tzouris关于开放社区的4个基本特征的研究,实际上都是指开源社区的文化特征。 Reagle认为开放社区应该具有的“不歧视”和“不干涉”也都是关于开源社区文化的界定。 西方学者关于开源社区所应具有的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初步揭示了本文所指的开源文化的内涵。 当然,在本文看来,这些学者关于开源文化内涵的理解,无论在全面上,还是深入上,都有不足,还需要本文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weixin_33779515 来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779515/article/details/85029756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博文链接!

开源软件七大盈利模式

转自OSCHINA 社区

开源软件在发展历程中,已经不仅仅是开放源代码的免费软件。开源软件与商业并不冲突,它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商业软件相比,开源软件采用了开放源代码、免费分发等形式,减少了营销与销售成本,更易于广泛传播。 在开源软件领域中,常见的盈利模式一共有7种。下面让我们来逐一列举和分析。

● 盈利模式之一:多种产品线 如 MySQL 产品就同时推出面向个人和企业的两种版本,即开源版本和专业版本,分别采用不同的授权方式。开源版本完全免费以便更好的推广,而从专业版的许可销售和支持服务获得收入。

● 盈利模式之二:技术服务型 JBoss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JBoss 应用服务器完全免费,而通过提供技术文档、培训、二次开发支持等技术服务而获得收入。

● 盈利模式之三:应用服务托管(ASP) 例如,PHP Live! 就是一种构架于 PHP、MySQL 之上的开源软件,它可为企业用户提供实时交谈服务。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公开提供 PHP Live! 托管服务的应用服务提供商。

● 盈利模式之四:软、硬件一体化 比如 IBM HP 等服务器供应商巨头,通过捆绑免费的 Linux 操作系统销售硬件服务器。SUN 公司近期将其 Solaris 操作系统开放源码,以确保服务器硬件的销售收入,也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 盈利模式之五:附属品 O’Reilly集团是销售开源软件附加产品公司的典型案例,他出版了很多优秀的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参考资料。

● 盈利模式之六:品牌战略、服务至上 康比尔公司的 Compiere ERP & CRM 软件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

● 盈利模式之七:市场策略 比如,微软宣称部分的公开 Office 的源代码,就是执行这种策略。

事实上,一家公司可能混合采用其中的几种盈利模式,比如康比尔公司不仅采用了第六种品牌策略,同时也采用了第二种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 在开源软件大潮的冲击之下,包括微软在内的商业软件公司,也开始认可开源软件”软件成为服务”的本质。 正如 Navica 公司 CEO 本纳德·高登所说,”短短两三年间,任何人在选择任何企业软件之时,都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是否有开源软件可作替代?”下面所列的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与上篇文章所列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却是相通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其具体内容吧:

1、免费软件+收费硬件 比如IBM、SUN、HP等公司,在开源软件领域投入巨大,但这一切并非是做善事,它们可以从配置了开源软件的硬件中获得巨额回报。

2、免费知识+收费书籍(培训) 比如著名的开源软件出版商O’Reilly公司,就不遗余力地联系各开源软件权威人士,组织各种开源软件的会议,虽然知识是免费的,但承载知识的书籍却是收费的。

3、免费程序+收费实施 像中间件、ERP和SCM等企业级信息系统,免费提供这种系统的程序代码,以提供收费的技术服务来赚钱。JBoss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4、免费社区版+收费企业版 Redhat自Redhat Linux 9.0后将原桌面操作系统转为Fedora项目,借Fedora Core Linux在开源社区的声望而促进Redhat Enterprise Linux AS/ES/WS服务器产品线的销售。

5、开源软件+商业软件 比如Novell就将自己原来丰富的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迁移到Linux平台上,通过与Linux的捆绑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综合解决方案。红旗和Turbolinux也在积极加强与应用软件厂商的联系或自己开发商业软件,通过附加更多的商业软件来增加收入。

6、免费软件+收费专业服务 典型代表是SourceLabs公司和SpikeSource公司。这些公司并不主推自己的产品品牌,而是与多方开源软件厂商或社区合作。 现在,IBM在开源,SUN在开源,Oracle在开源,微软也在开源——虽然是极不情愿的。

再谈开源软件和钱的问题

The Money In Open-Source Software

转自OSCHINA 社区,参与翻译 (6人) : ExtremeTalk, yaoguoc, 雪落无痕xdj, 溪边九节, 社会主义好,漆兴

Max Schireson Crunch Network自由撰稿人 Max Schireson是开源数据库软件公司MongoDB的前CEO,目前在Battery Ventures担任驻企高管。 Dharmesh Thakker Crunch Network自由撰稿人 Dharmesh Thakker是Battery Ventures的一般合伙人,Intel投资部门前常务董事。

毫无疑问,开源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据业内估计,2011年至2014年期间,超过180家年轻公司通过他们的软件获得的大约32亿美元融资。今天,甚至主要的企业IT供应商在他们的关键业务上也依赖开源。从之前微软CEO Steve Ballmer称开源Linux操作系统为“癌症”(对微软的确是个威胁)到现在,的确是个很大的转变。 尽管开源软件日益流行,很多开源公司的财务并不健康。就像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时代,流量并没有转化成实际的网上购物,成千上万的免费软件下载并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毫无疑问,开源软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提高用户采用率的交付模型,它在未来几年内可以驱动市场价值提升。但是这本身不是一个商业模式。 怎样建立一个大的,有利可图的开源商业?思索一下:考虑到Red Hat(红帽)的成功——现在估值大约140亿美元,成立超过20年——在2008年,MySQL被Sun以10亿美元收购,在开源的历史上,这些都是标志性的事件。 相对于成功的可能性,企业家和投资者都是类似的。我们在开源工作上的经验还包括Mirantis, Cloudera,MongoDB* 等等,我们有一些重要的教训给企业家让他们考虑并行构建开源社区和可持续的企业,他们两个不是相互排斥的。

从第一天就考虑一个商业模式 显而易见,但是你会惊讶开源企业家们只有在他们的自由软件下载量暴增后才考虑他们的商业模式的。相反,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一些开源公司在早期就有一个如何挣钱的清晰思路了。 开源公司常通过销售具有额外安全和管理功能的开源项目的企业版本来挣钱。这是为吸引有巨大IT开销的大企业而设计的。另外一种选择是提供一个SaaS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即用即买的模式。当交付一个可靠的服务会困难时,也就是说,把许多开源组件打包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基于云的用品,SaaS可以是另外一个收益来源。

Red Hat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考虑赚钱的公司的好案例。早期,当公司从在教材中售卖Linux光盘转向销售给大企业,主管们清晰的划分了公司的自由Fedora用户社区和更加复杂的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 产品。他们认识到,相比特性目标客户即CIO和运营主管更重视稳定性,并且这些主管想要一个企业级的付费产品来支撑核心的Linux应用。 一些最好的开源软件公司在其早期就已经对如何赚钱有了一个清晰的想法了。 因此当Red Hat围绕Fedora维护一个充满生机的开源社区,不断升级新特性并且每六个月发布一次时,也为使用付费企业产品的用户保留了企业级特性和标准英特尔硬件上的优化。由此Red Hat从企业客户那里建立了一个超过十亿美元的循环收益流;并且在更大范围内帮助Linux成为最为广泛采纳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另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开源公司Cloudera,来自有多家公司正在试图商业化称为Hadoop的开源项目的大数据世界。像红帽一样,Cloudera预留一些重要的企业级特性 – 安全性,性能和业务分析,来作为其高端的产品,被称为企业数据中心。与此同时,大数据竞争对手Hortonworks正在努力从售后产品支持中盈利,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模型。 Apache软件基金会也尝试了类似的策略,它的开源服务器软件于20世纪90年代闯入技术舞台。这种策略从本质上讲,将销售客户服务作为一种部署上的保险政策,有些用户因为部署基于开源技术而认为是有风险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客户习惯了产品并不再需要支持, 这表明这不是一个获利的长期战略。

选择一个和你商业化策略相适应的授权模型 。开源许可证决定了谁可以拥有改良版的开源产品,对你的业务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些许可允许用户在原产品的基础上自行衍生出一些功能,另外一些许可却只允许开源产品的拥有者享有这样的权利。搞清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许可方式,别人才会购买你的产品,这可是很大的一门学问。有一点需要劳记的是即使是开源产品也是有所有权的。通常不是属于某家商业公司就是属于某个非盈利组织。许可证从宽容性的(如Apache)到限制性的(如公共通用授权,也叫GPL,及其变体,这当中尤数AGPL限制最为严格),什么级别都有。

总共有71种不同的开源许可协议,详细的列表在这里opensource.org。宽松的许可协议更有助于形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如果刚好有什么开源项目能够合并你的产品,你正好可以顺势介入一个更为成功的项目中。宽松的许可协议给产品带来的是更多的社区贡献,这将会使用户觉得他们使用的产品并不是仅仅依靠一小撮创业公司在支撑着,这样用起来会更放心。即使是开源软件也是由某些人所拥有的,这一点需要劳记 但与此同时,允许任何人往你的产品中贡献企业级的特性,也会使产品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衍进、创造收益以及避免分裂。云基础设施OpenStack项目就是一个典型,项目由OpenStack基金会领导,早期获得了英特尔、红帽、惠普、戴尔和Juniper等科技巨头支持,PayPal、沃尔玛和Symantec等早期用户也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支援,因为他们非常明白,他们的核心基础设施都享受着来自社区和各硬件厂商的广泛支持。 但是,OpenStack项目最近因为陷入分裂而受到了广泛批评,不同的硬件厂商存在着竞争性的商业利益和战略考量,导致的结果是如今各自的产品已不能相互兼容。这一情况尤为突出地表现在红帽和Mirantis两个供应商之间,本来还答应得好好的,要做开源生态系统中的“瑞士”(保持中立),维持与各方友好合作。鉴于OpenStack项目采用了宽松的许可协议才导致了分裂,这绝对能当作一个经典商业案例。 相比之下,MongoDB一直使用的是限制比较严格的AGPL协议。尽管采用了严格许可,MongoDB软件仍然非常流行,这得益于MongoDB公司提供的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产品:简单、灵活的文档数据库,让很多人觉得甚至比那些早已存在的关系型数据库还容易使用。所以说,限制性的许可协议无伤大雅,关键是产品要好。MongoDB在两年中积累了数百万的下载量;今天已经超过1千万了。开源企业家相信他们的产品无需借助其他开源项目的成功也能获得广泛的采纳,对于他们来说,一个更严格的许可证对于长远来说也许会更好。但是如果您要走那条路,那么准备好一开始就在建立社区上花大投资。 附加服务和“手把手指导”也许是必要的,但是不要为了收益而上钩 开源软件已经打破了企业基础设施中一些最重要的技术:想想看,遗留的Oracle数据库的作用正在被MongoDB和Cassandra所承担,OpenStack和Docker正在威胁虚拟化巨人VMware,以及Linux正在替换Solaris和Windows Server系统软件。一些企业家认为,帮助开源弱者成长的,不是通过高价的咨询服务加强部署,而是真实世界的成功。

zh_CNChinese